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08集课程复讲

卢影梅学长

  
1.“父母呼,应勿缓”是在培养什么态度?对于家人、长辈言语态度为何格外重要? 
【父母呼。应勿缓。父母命。行勿懒。父母教。须敬听。父母责。须顺承。】 
    最重要的是有一分恭敬的心对待父母,不管是一言还是一行。相同的,恭敬心不只要对父母,应该是对身旁周遭所有的人都不失恭敬。
   “父母呼”是一个呼唤,我们马上能够过来;相同的,在跟父母交谈当中,我们也应该“怡吾色,柔吾声”。有时候表面上看跟父母在对应,口气不会很大声,但是心里面会有不耐烦的感觉,这个时候我们要常常能够观照自己的心,有不耐烦的时候要赶快修正。 
    所以道德、学问最根本的下手处,就是时时能观照好自己这颗存心。当念头不对了,马上修正,那你的言语、行为就不可能有太大的偏差。真正当一个人对父母很恭谦的时候,确确实实会感动身旁周遭的人。
    除了在家对父母要恭敬,事实上“老婆呼”、“太太呼”也要“应勿缓”。当夫妻之间言谈非常的相敬如宾,非常的尊重,已经在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。 人愈熟不能愈随便,应该愈熟要愈尊重,所以礼不可失;纵使再亲的人,礼貌要时时提得起来。夫妻相处会直接影响家庭气氛,夫妻关系要好,一定是从言语的态度开始做起。 



2.“父母命,行勿懒”引申的含义是什么? 
“父母命,行勿懒”,我们对父母交代的事不可以失信; 
    对妻子、儿女已经答应的事,我们也要言而有信;当我们言而有信,孩子对我们就会非常尊敬 。
作为老师也不能失信于学生,当你所说的话都真正做到了,学生对你会很尊重。 

3.“父母责,须顺承”其中的“顺”字该如何落实? 
“父母教,须敬听;父母责,须顺承” 
“顺”有两种情况
1. 当父母所责备我们的事都是正确的,我们要赶快记住,好好的去落实,这时候要顺; 
2.  当父母的责罚跟要求是不对的,这个时候不要当面顶撞,要懂得顺势而为。目前的状态你马上顶回去,只会让父子之间冲突更大,所以我们先退一步再做打算,等待好的时机再跟父母沟通,所以,《弟子规》后面讲到,“亲有过,谏使更,怡吾色,柔吾声”
 中国的孝顺,这个“顺”绝对不是所有父母的要求我们都去做,要先分辨对错,要用理智去孝顺。当父母有过失,我们没有去劝,那是陷父母于不义,就不是我们为人子应该有的态度。 
    

4.“父母教,须敬听”可以延申到哪些层面? 
除了父母教须敬听,老师教也要须敬听。一个人能不能有很好的道德、学问,除了要有好老师之外,更重要的一个因素,是自己的学习态度,一定要有虔诚恭敬的心对老师,决不可以阳奉阴违。所以学问有多大的成就,可以从恭敬心中断出来,一分诚敬就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就会得到十分的利益。
现在人为什么很难在学问成就?
这都是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过失,就是我们常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。一开始跟老师学习,绝对不能批判,应该是先老老实实做,你老实的做你就会感受一分。当你的境界提升了,你就慢慢理解到,老师所讲的话确确实实真实不虚。所以“老师教”也要“须敬听”。     
    长官教也要须敬听。一个人在学问上、在事业上能否有好的成就,都要先从他的恭敬、谦卑心中去求得。 到一个新的环境去,不要先抱怨一大堆,先多看、多听、多学。长官怎么教,我们先老实去做,等学问、等对公司的了解愈深,再适当的给予一些长官建议,这样会比较得当。


5.“冬则温,夏则凊”可以从“存心”和“形式”来解读,两者有何不同? 
【冬则温。夏则凊。晨则省。昏则定。出必告。反必面。居有常。业无变。】 
   “冬则温,夏则凊”,这是有个典故,黄香冬温夏凊的故事 
    我们从黄香这个例子,不只是学到冬温夏凊,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到黄香的存心;存心是他的本质,冬温夏凊是他的行为、他的形式。本质绝对不会因为时代而改变,形式会变,因为整个人与人的生活方式,都会因时代而不同。
以前遇到君王要行三跪九叩礼。它的本质是恭敬心。
中国文化,我们假如把它比喻成一棵五千年的大树,所有的本质跟原则就像树干一样,这个树干是屹立四、五千年不坠,但是它每年都发新芽、都发新叶。而新芽跟新叶都是随着那一年的阳光、那一年的空气跟水源才会发芽出来,所以它这些枝叶一定适合于当时候的气侯。我们学习任何一个经文,我们也要抓住它的本质去学习,我们就会学得很能掌握纲领。 
     从冬温夏凊我们就体会到,黄香是能时时看到父母的需要。 
我们需要“养父母之身,养父母之心,养父母之志 ”

6.如何“养父母之身”? 
  “养父母之身”,所以生活起居、食衣住行都应该去关怀,假如我们跟父母住在一起,或者住得很近,在食物方面,我们就可以回去的时候带些水果、带些蔬菜回去。
    另外人老了就怕身体不好,所以我们也要常常跟父母沟通一些健康的观念,有健康的知识才会做出健康的抉择跟判断。
如果父母的观念一时间转不过来,我们要循循善诱跟他们沟通。 
   我们在建立父母,还有建立家人的正确观念,让他身体好,这个观念的建立也决不是一蹴可即。欲速则不达,我们不可以操之过急,不可以强加于人。这些正确的观念,常常一点一点去跟他沟通。
我们在关怀父母、关怀家人,也都不能操之过急。当然你要关怀别人的健康,首先你自己的知识要足够,所谓知识就是力量。很多人他在某些方面的知识特别丰富,都是在生活当中需要的时候才会提升。 

7.如何“养父母之心”? 
 “养父母之心”,让父母心里面能够常常很欢喜、很自在。这里有个前提,就是我们所作所为一定要让他安心、放心。中国的父母比较含蓄,他心里面的感受,有时候不会在言语当中流露,所以我们要善于去体会父母的心境,父母的需要。 
   《论语》里面有说,君子要有“九思”,第一个是“视思明”,第二个是“听思聪”,要能从父母的言谈当中,听出他们心里的需求。所以我们要珍惜跟父母相处的机会,善体亲心,常常去关怀、去问候。 

8.如何“养父母之志”?  
 “养父母之志”,父母的心愿。《孝经》里面有一句话,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”,所以我们把身体照顾好,这是孝道首要的工作。“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”,假如我们用自己的德行,对家庭、对社会有所贡献,最高兴、最满足的是父母,是老师。 
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